|
BOD(生化需氧量)測定儀是評估水體有機物污染程度的關鍵設備,廣泛應用于環保監測、水質檢測等領域。其檢測結果受操作流程影響顯著,規范的操作不僅能保障數據準確性,還能延長設備壽命、減少故障風險。以下從操作前準備、樣品處理、儀器操作、數據記錄與設備維護五個核心環節,梳理bod測定儀的通用操作規范。 一、操作前準備規范 操作前需做好設備、試劑與環境的準備,排除潛在干擾因素,為檢測奠定基礎。 首先是設備檢查。開機前觀察儀器外觀,確認外殼無破損、電源線與數據線連接牢固,接口處無氧化或松動;打開電源后,等待儀器自檢完成,查看顯示屏是否報錯(如“傳感器異常”“溫度失控”),若自檢報錯需先排查原因——如傳感器報錯可重新插拔傳感器模塊,溫度異常需檢查加熱/制冷模塊散熱是否正常。同時,檢查核心部件狀態:若為壓差式BOD測定儀,需確認壓差傳感器氣密性良好,無漏氣現象;若為微生物電極法測定儀,需檢查電極活性,確保電極表面清潔、無劃痕或老化跡象。 其次是試劑與耗材準備。需準備符合標準的稀釋水(經曝氣除氧、調節pH至中性的純水)、接種液(適用于難降解水樣,需在有效期內)、營養鹽溶液(如磷酸鹽緩沖液、硫酸鎂溶液,按比例配制),確保試劑無渾濁、無沉淀,且儲存條件符合要求(如避光、冷藏試劑未長時間常溫放置)。同時,準備干凈的采樣瓶、稀釋瓶、移液管等耗材,使用前需用蒸餾水潤洗2-3次,避免殘留雜質污染樣品。 最后是環境控制。BOD檢測需在恒溫環境下進行(通常為20℃±1℃),需提前將實驗室溫度調節至該范圍,避免溫度波動影響微生物活性;同時,保持實驗室通風良好,遠離強磁場、強光直射與腐蝕性氣體,防止干擾儀器傳感器或影響樣品穩定性。 二、樣品處理規范 樣品處理是BOD檢測的關鍵環節,需嚴格控制稀釋、接種等步驟,確保樣品符合檢測要求。 首先是樣品采集與儲存。采集水樣時需使用潔凈采樣瓶,避免采樣過程中引入污染(如采樣瓶未潤洗、手部接觸瓶口);采集后需在24小時內完成檢測,若無法及時檢測,需將樣品冷藏(4℃左右)保存,且冷藏時間不超過48小時,保存期間避免劇烈搖晃。 其次是樣品稀釋與接種。根據水樣預估BOD值確定稀釋倍數(如清潔水樣可直接檢測,工業廢水需稀釋10-100倍),稀釋時需用移液管準確量取樣品與稀釋水,在稀釋瓶中緩慢混合,避免產生過多氣泡(氣泡會影響溶解氧含量,導致數據偏差)。若水樣中微生物含量少(如經過消毒的廢水),需加入適量接種液,接種液添加量需按標準比例(通常為稀釋水體積的1%-5%),混合后輕輕搖勻,確保接種均勻。 最后是樣品預培養。稀釋后的樣品需在20℃±1℃環境下預培養1-2小時,讓樣品溫度與培養溫度一致,同時使樣品中溶解氧含量穩定,避免因溫度差導致檢測過程中溶解氧波動,影響最終結果。 三、儀器操作規范 儀器操作需嚴格遵循流程,避免因操作不當導致數據失真或設備損壞。 首先是樣品加載。將預培養后的樣品緩慢倒入BOD測定儀的培養瓶中,注意避免樣品灑漏至儀器內部(尤其是傳感器或電路部件),若不慎灑漏需立即用干凈軟布蘸蒸餾水擦拭干凈。加載樣品時需預留少量空間,防止培養過程中樣品膨脹溢出;若為壓差式測定儀,需確保培養瓶密封良好,無漏氣(可通過儀器氣密性檢測功能驗證)。 其次是參數設置。在儀器操作界面設置檢測參數:輸入樣品編號、稀釋倍數、培養時間(通常為5天,即BOD5檢測),選擇合適的檢測模式(如“自動監測”“手動記錄”)。參數設置后需反復核對,避免因稀釋倍數輸入錯誤、培養時間設置偏差導致數據計算錯誤。 最后是培養與監測。啟動儀器后,確保培養溫度穩定在20℃±1℃,儀器會自動監測樣品中溶解氧變化或壓差變化,并記錄數據。檢測期間禁止隨意斷電或重啟儀器,避免數據丟失;若儀器出現報警(如“溫度異常”“數據溢出”),需先記錄當前數據,再按說明書排查原因,排除故障后重新啟動檢測(若故障處理時間較長,需重新制備樣品)。 四、數據記錄與處理規范 數據記錄與處理需客觀、準確,確保檢測結果可追溯、可驗證。 首先是實時數據記錄。檢測過程中需定期查看儀器數據,記錄每次監測的溶解氧值或壓差值,同時記錄實驗室溫度、樣品編號、稀釋倍數等信息,避免數據混淆。若數據出現異常波動(如突然升高或降低),需在記錄中注明可能原因(如儀器短暫故障、樣品晃動)。 其次是結果計算。檢測結束后,儀器會自動根據稀釋倍數、初始與最終溶解氧(或壓差)差值計算BOD值,操作人員需手動核對計算結果——如手動計算驗證:BOD值=(初始溶解氧-最終溶解氧)×稀釋倍數,確保儀器計算無偏差。若結果超出合理范圍(如遠超水樣預估污染程度),需重新檢查樣品處理流程,必要時重新制備樣品進行檢測。 最后是數據存檔。將檢測數據(含原始數據、計算過程、儀器參數)按編號整理存檔,可存儲為電子文檔(備份至電腦或U盤)或紙質記錄,存檔信息需包含檢測日期、操作人員、儀器型號等,便于后續追溯與質量核查。 五、操作后設備維護規范 操作后需及時清潔與維護設備,為下次使用做好準備。 首先是樣品殘留清潔。倒出培養瓶中剩余樣品,用蒸餾水反復沖洗培養瓶、傳感器表面(若為電極法),去除殘留有機物,避免微生物滋生;若培養瓶有頑固污漬,可用中性洗滌劑浸泡后刷洗,晾干后收納。對于壓差式測定儀的管路,需用蒸餾水沖洗管路內部,確保無樣品殘留。 其次是儀器狀態恢復。關閉儀器電源前,需保存好所有檢測數據,避免數據丟失;關閉電源后,拔掉電源線,用干凈軟布擦拭儀器外殼,去除表面灰塵與污漬;同時,整理試劑與耗材,將剩余試劑按要求歸位,補充消耗殆盡的耗材(如接種液、營養鹽溶液)。 最后是定期維護記錄。記錄本次操作的設備運行狀態(如是否出現故障、維護內容),按儀器說明書制定定期維護計劃(如每周清潔傳感器、每月校準壓差模塊),確保設備長期處于良好運行狀態。 六、總結 BOD測定儀的操作規范需貫穿“準備-處理-操作-記錄-維護”全流程,每個環節均需嚴格遵循標準,避免因操作疏漏導致數據偏差或設備故障。規范操作不僅能保障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,為水質污染評估提供科學依據,還能延長設備使用壽命、降低運維成本,是BOD檢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。實際操作中,還需結合具體儀器型號的說明書,調整細節操作,確保符合設備特性與檢測標準要求。
|